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6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真题及答案已经帮大家整理完毕,赶紧来此进行备考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1917年初,《新青年》载文:“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滥调套语。六日,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语。”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敬告青年》

    C《庶民的胜利》

    D《文学革命论》

  • 2. 下图是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折线上升部分表示党员人数急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B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C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D苏维埃政府的整风运动

  •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改革的核心是()。

    A引导农民与市场接轨

    B增加农业发展的资金投人

    C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

    D强化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

  • 4.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指出: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下列与上述“改变”相关的史事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

    D工业革命的扩展

  • 5. 史学家评论某一文件“是一份对既定权威造反有理的声明”,是美国“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标志。这一文件是()。

    A《常识》

    B《独立宣言》

    C《邦联条例》

    D《联邦宪法》

  • 1. 什么是历史讲述法?简述其主要特点。
  • 2. 简述历史课外读物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应的教学功能
  • 3. 简述《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 1.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设计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1)个体学习:阅读课文学案中的材料,完成学案的基础知识题。
    (2)小组交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知识分组进行交流。
    (3)合作探究:结合学案中的材料,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共同纲领》的内容、图片、《开国大典》、国旗、国歌等,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主题,进行活动、发表感想。
    (4)总结提升。
    问题:
    (1)你认为这位教师设计有哪些可取之处?
    (2)历史教学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
  • 2.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历史教学法教材在论述课文辅助系统时所用的案例。结合地图,归纳一下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①从地理位置看。
    ②从经济发展看。
    ③从革命基础看。
    此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如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
    数数看,到1911年,共有多少省份宣布独立?它们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问题:
    (1)指出该课文辅助系统编排的主要特点。
    (2)这种编排对学生学习历史有何重要作用?
  • 3.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叛乱……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次年,李自成建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这时洪承畴早为清军所俘,山海关之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军也接着入关。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问题:
    (1)对同一史事的叙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