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4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8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卷及答案已整理好,欢迎各位朋友来体验!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切入点。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能够走进文本深处,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师从文本解读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容易关注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开展实践活动,也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语文积累解决问题;学会通过研读、讨论和反思,提高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推断阐释、鉴赏评析等核心阅读能力,为未来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本解读具有探究性,因而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

    B文本作者的言语智慧体现在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

    C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D文本解读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优势

  • 2. 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选修课个性化的核心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发展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专题学习获得文化积累和情感滋养。比如,教学“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我喜欢的人物”这一话题开展写作活动,与人物充分对话,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在生活阅历、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着眼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结合专题内容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比如,教学“《史记》选读”,可以设计这些学习活动:为刘邦写一则生平简历,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讨论刘邦是不是英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每种活动侧重与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选修课的核心特征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B选修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陶冶学生的情操

    C选修课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差异

    D选修课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应该保持难度一致

  • 3.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教研组长:写作教学往往依附于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效率不高。下周要给高一新
    生上写作课,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自由畅谈。
    师1:上次组里安排我调查新生的写作困惑,我先汇报下:多数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凑字数,压力大;不喜欢老师的命题形式,感觉有点远离生活。
    师2:既然这样,我觉得第一次写作课就可以把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
    师3:我觉得引导学生阅读也很重要,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师4: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写作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指导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源泉、写作的价值,理解写作是一种表达自我、思考人生的精神生活方式。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读写结合教学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学生的写作困惑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依据

    C社会生活和日常阅读都是学生写作内容的来源

    D教师认为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融入个人的生活

  • 4. 阅读某教师教学后的访谈记录片段,按要求答题。上课前我担心《记念刘和珍君》远离时代,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但备课时没想太多,参照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写完教案了。一上课就发现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不太容易进入文本,课堂气氛很沉闷。我当时有点紧张,赶紧调整教学思路。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鲁迅的情感变化,然后把这个变化过程用曲线呈现在黑板上;接着抓住一些重要语句给学生示范如何围绕关键词,比如“猛士”“庸人”等,品味作者情感;最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我点拨、总结。教案原计划还要分析“刘和珍”形象,但当时没有讲,准备挪到下节课来完成。作为新手教师,我觉得真的要好好考虑学情。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教师课前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就能够按教案顺利展开

    B学生缺乏情感共鸣是因年龄小,无法理解鲁迅的文字和思想

    C调整后的教学思路比较随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D充分把握学情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预设及生成关系的前提

  • 5.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比如,教学《项链》一课,以往我们只停留在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上,这次我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认识到玛蒂尔德的“虚荣”是人性使然,她在后期的转变是值得称赞的。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学生探究之后进一步认识到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本质是不切实际,迷失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虚荣心。直到下课前,学生还在热议。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
    对上述教学叙事片段的相关分枥,正确的是(  )

    A学生理性思维减弱的根本原因是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训练

    B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多元解读是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唯一捷径

    C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应该跳出文本范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D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以基于特定的话题展开逐层深入的研讨

  • 1.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
    生(齐):啊?
    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合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要有柔肠。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注意
    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瑾当年”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的是周瑜的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
    (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 2. 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 3. 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