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31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 2. 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班级评优,学生自愿组合,自己排练,然后在班内展示,各班评选1~2个优秀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 3. 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 4. 阅读某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最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图体会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 5. 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人环节,按照要求答题。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
    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 1. 阅读《锦瑟》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下列题。
    师:作者回忆的是自己的“华年”,他的“惘然”之情,你们明白了吗?
    生:好像明白了,“此情”表达的是作者对华年已逝的惘然,自己抓不住过去的那些美好,感觉更加的迷茫、凄凉。
    师:现在懂这首诗的同学举手。大家相互看看,已经有很多人懂了,现在很多人考证,说《锦瑟》……谁来说?
    生:据说当时李商隐和一个宫女有过一段很美好的故事。但是后来他们分开了,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他是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有人考证,说“锦瑟”是一个姑娘的名字,李商隐很喜欢她,但是两人后来没成,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锦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中,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李商隐的一篇序文”这一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怅然之情。还有人说,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所以,“一篇《锦瑟》解人难”啊!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盼)
    生:我觉得诗人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然后写成一首诗,这些“可能”都是后人附加的。诗人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情境写成的,所以只有了解诗人的生平等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涉及我们中国古代诗论非常重要的两种基础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题,老师读了几十年诗,现在才懂了一点点。同学们可以试着用这两种方法解读诗歌。
    师:给大家布置个作业。刚刚有同学说,对于李商隐的生平不太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的作业就是去查找资料,写一篇随笔,题目是“《锦瑟》背后的故事”。
    问题:
    (1)“一篇《锦瑟》解人难”,请结合案例,说明教师是如何解决这个教学难题的。
    (2)请说明教师介绍《锦瑟》主题的不同解说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 2. 请从第②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 3. 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