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二)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5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已经上线,大家快来复习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儿童计划免疫中,通过接种卡介苗防治和控制肺结核。卡介苗对于接种的人来说属于(  )。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传染源

  • 2. 下列动物全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蝗虫、蚯蚓、蚊子

    B壁虎、青蛙、蛇

    C鲫鱼、蚯蚓、蚂蚁

    D虾、蝗虫、鲨鱼

  • 3. 下列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对应不正确的是()。

    A蚯蚓——体壁

    B鲫鱼——鳃

    C家鸽——肺和气囊

    D家兔——肺

  • 4. 图8是盛夏的晴天某植物一昼夜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AB段植物处于无光环境中
    ②单位时间内C点氧气释放量最多
    ③CD段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
    ④EF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逐渐增加
    ⑤FG段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 5. 下列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银杏和油松

    B铁线蕨和侧柏

    C紫菜和葫芦藓

    D荔枝和海带

  • 1. 图5表示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6表示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和骨骼肌细胞之间的联系。

    问题:
    (1)图5中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首先会刺激下丘脑释放A,血液中_________激素浓度增高会作用于垂体促进释放C,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大量的_________(填字母)。
    (2)骨骼肌受神经支配,运动神经末梢和骨骼肌之间靠乙酰胆碱传递信息,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在没有神经冲动传过来时,它存在于图6_________(序号)中,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乙酰胆碱进入_________(序号)中,然后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在该过程中乙酰胆碱需要穿过_________层生物膜。
  • 2. 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回答:(1)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5000年,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需用__________来鉴定,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_。
    (3)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使用的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作为唯一碳源。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材料:

    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该教师采用的实验类型及这种方式的优点。
    (2)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 2. 材料:案例1和案例2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中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的两个不同的教学
    思路。
    案例1:
    ①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生物进化的实例,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②教师首先展示“长颈鹿的进化”的实例,该案例分析暴露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即“用进废退”。在该实例中设置问题串,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总结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整理其中的疑问,进行组内以及组间的讨论,交流不同意见,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其次展示“桦尺蠖”的实例,学生自主分析桦尺蠖变化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变化的环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最后利用“斑马与猎豹”的实例,使学生归纳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③教师将一系列实例结论归纳起来,提出“自然选择学说”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案例2:
    ①教师通过媒体出示“冬天的雷鸟”“夏天的雷鸟”和“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等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保护色的意义并提出问题:保护色是如何形成的?
    ②教师指导学生对保护色的形成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并实施计划。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总结,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完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这是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一个方面。
    问题:
    (1)分析两个案例中关于“自然选择作用”的教学思路的特点。
    (2)案例1和案例2分别采用了什么具体的教学策略?
  • 1. 某教师在准备“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这节课时,部分教学设计如下所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②阐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③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物的行为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
    二、教学重难点(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帮助学生习得“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而获得”这一概念。
    1.首先通过视频观看动物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有哪些行为并引导学生从动物行为获得方式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
    2.其次观看蜜蜂采蜜、红雀喂食金鱼、小猎豹学习捕猎的视频,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特点及对动物生物的意义。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提炼两种行为在形成、意义、实例等方面的特点。
    3.最后视频播放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该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4.小结。
    要求:
    (1)根据教学设计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说明确立依据。
    (2)尝试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和特点,列举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并举例说明。
    (3)针对教学过程中“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方式”,写出具体的探究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