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18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有着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简答题、单选题、材料分析题以及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题,快来看看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英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先锋,其根本原因是( )。

    A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B虎门销烟对英国的打击最为严重

    C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D英国是世界殖民霸主

  • 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罗马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主要是指罗马法()。

    A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

    B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C以自然法则为理想与指导

    D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 3.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阶梯》中写道:“关于人的法律主要区分如下:一切人不是自由人,就是奴隶。”这表明()。

    A自然法逐渐成为法理依据

    B罗马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

    C罗马法有追求自由的精神

    D万民法赋予奴隶法律地位

  • 4. 八幡制铁所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建于1897年,生产设备是花费巨资从德国全套引进。当时日本财政经费紧张,其建设资金最可能来自()。

    A本国的海关收入

    B黄金的大量出口

    C《马关条约》规定的中国赔款

    D日俄战争中的俄国赔款

  • 5. 尼古拉•布哈林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他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与布哈林思想相符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 1. 简述历史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 2. 课堂练习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设计练习试题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有哪些?
  • 3. 简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讲述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 1. 材料:下面是某教师讲授中国近代史的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及文字,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时局图》中的怪兽指谁?(英、俄、日、德等列强)
    (2)他们摇旗呐喊表现了什么?(觊觎中华大地)
    (3)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问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
    (4)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如何应对?(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
    (5)图上的官吏昏昏欲睡,侧卧时手中紧握网绳,网上有位戴着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八股文说明什么?(腐朽的统治者用科举掌握选拔文武百官的大权,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还在愚弄百姓)
    (6)有一人在马旁习武,说明了什么?(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不愿沦为亡国奴,他们为民族危机担忧,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比)
    该教师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最终使学生对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局势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
    你认为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为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做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问题:
    (I)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是如何实现“议会至上”的。
  • 3. 下面是初中某位历史教师关于“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课堂教学内容所做的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谁可以帮助老师总结一下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历史背景吗?
    生:发动对外战争的国家综合实力强大。
    师:嗯,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其他方面的原因?
    生:领导对外战争的君主个人的雄才大略和扩张野心。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一下?
    生:交战双方存在地缘、商业、宗教等方面的冲突。
    生:……
    师:大家总结的都很好,本节课我们讲了三个战争,谁能分别介绍一下大致经过?
    生: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各城邦团结起来同波斯三次交战,最终取得胜利。
    生:亚历山大大帝经过十年征战,先后打败希腊、波斯、埃及等国和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生:……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以上内容就是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大致内容。正是在这些战争的促进下,各地区相对独立的封闭环境被打破,通过帝国的政治和交通网络联结起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物质上的交换。这些为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战争外。以商业、文化传播为主的和平方式也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1)对上述课堂小结进行分析。
    (2)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 1.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材料二:
    课文摘录: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远离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