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专科)

考试总分:10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90分钟

已答人数:512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05年4月自考大学语文真题(专科)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从八个方面阐释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它使用的论证方式是()

    A由一般原理推导出个别结论

    B由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引出结论

    C一般结论是所有个别事例的总和

    D由某些方面相反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引出结论

  • 2. 下列文句中,最能说明《哀溺文序》所言永之氓溺死原因的是()

    A尽力而不能寻常

    B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C身且死,何以货为

    D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 3. 古人所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是()

    A分叙

    B顺叙

    C倒叙

    D插叙

  • 4.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下片的首句是()

    A欲与天公试比高

    B江山如此多娇

    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5. 下列诗句中,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用了同一种修辞方法的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1. 下列诗篇中,属于近体诗的有()

    A李商隐《夜雨寄北》

    B孟郊《游子吟》

    C杜甫《蜀相》

    D杜牧《江南春》

    E陆游《书愤》

  • 2. 《柳敬亭说书》中“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对刻画武松来说属于()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C侧面描写

    D场面描写

    E心理描写

  • 3. 《秋夜》的内容主要写()

    A作者的一个秋夜的梦

    B鲁迅演讲时的风采

    C鲁迅对青年的热情关怀

    D鲁迅写作《野草》的情景

    E作者对鲁迅的无限崇敬

  • 4.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有时混着一二刺客如‘结核杆菌’,那就危险了”,这里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比喻

    B数据

    C诠释

    D举例

    E比较

  • 5. 下列孔子的语录中,侧重言道德修养的有()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周彡也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E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1. 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臻于郅治:()
  • 2. 骨微伤,病间月间月:()
  • 3. 晋代衣冠成古丘衣冠:()
  • 4.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同俗自媚于众:()
  • 5. 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1)这段文字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依次分析作者“哭”的内容。
  •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车在桥上是要走动的,而且走动的速度可以很高,使桥梁全部发生震动。桥上不但有车,而且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暖冷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桥墩在水中,经常受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影响它在地基中的移动。此外,遇到地震,全桥还会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动。所有以上的种种的动,都是桥的种种变形,在不同的外因作用下而产生的。(1)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是什么?(2)文中介绍“不同的外因作用”时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文中的“蠕动”是什么意思?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研究科学最宝贵的精神之一,是创造的精神,是独立开辟荒原的精神,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卓越的科学家往往另辟蹊径,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所以独立开创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优秀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独立开创与拒不接受他人的经验并无丝毫相同之处。科学工作如接力赛跑,人愈多,路程也便会跑得愈远。我们理解的“开创”,应当是基本了解了前人成果之后的开创工作。因为在愈高的基础上努力,所得的结果也更高。如果永动机的研究肯吸收前人的经验,就不会白白浪费精力与时间。因为这个问题的结论,正是建筑在若干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之上的,我们又何苦、更何必走回头路呢?(1)这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层次,写出第二层次的第一句话,并概括每层的大意。(2)作者用“永动机研究”论证了什么观点?这属于何种论证方法?
  • 1. 以《路就在脚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