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真题及答案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50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真题及答案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有人做了如下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A光腿对毛腿为显性、片羽对丝羽为显性

    B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C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控制光腿和毛腿、片羽和丝羽的基因分别在两对不同的常染色体上

  • 2. 现有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的玉米,若要利用它们培育出高产抗病的玉米品种,在农业生产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基因工程

    D细胞融合

  • 3. 栖息地被破坏是很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变成小种群时,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频率不会在世代间发生显著变化

    B近亲繁殖将导致有害基因纯合的概率增加

    C种内斗争会加剧并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D基因多样性降低会导致适应环境的变异增加

  • 4. 研究者分别测定了5种沟酸浆属植物的花蜜产量、花蜜中蔗糖的相对浓度、每朵花产种子的数目、每朵花蜂鸟采蜜的次数及每克茎枝上的分根数,实验数据见下表。据表分析,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

    A茎枝上的分根数与花蜜的产量呈正相关

    B如果蜂鸟数量下降,对C繁殖的影响比R的更大

    CR、E主要进行有性生殖,N、V、C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D花蜜中蔗糖的相对浓度是影响蜂鸟是否采蜜的重要因素

  • 5. 下列关于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课程标准是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其要求比教学大纲更高

    B教师应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实施教学,不必考虑更高的教学要求

    C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侧重于知识方面的要求

    D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且对学习成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 1. 为研究植物之间的信息是通过地上还是地下部分进行交流,有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将11株盆栽豌豆等距排列,6~11号植株在根部有管子相通,1~6号的根部不联系(图6)。用高浓度的甘露醇(一种天然糖类,模拟维管植物干旱刺激的常用物质)浇灌来刺激6号植株,15min后,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结果如图7所示。

    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需要另外一组实验,用清水替代甘露醇浇灌6号植株,该处理的作用是______。
    (2)当6号植株接受刺激15min后,与9~11号植株相比,6~8号植株的气孔开放度______,气孔开放度这种变化的适应意义是______。
    (3)在对6号植株进行干旱诱导后1h,再次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发现实验组6~11号植株的气孔大多数都关闭了。推测6号植株遭受干旱胁迫的信息在植株之间传递的可能机制是______。
  • 2. VX神经毒剂是一种有机磷毒剂,可以与乙酰胆碱酯酶迅速结合。

    问题:
    (1)乙酰胆碱(Ach)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它在神经元的胞质中合成,贮存在______中,当神经元受到刺激后,Ach被释放,并通过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 从而将信息传递下去。
    (2)在正常情况下,Ach发挥作用之后,就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见图5),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由图5可以看出,在Ach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可以被重复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A”或“C”)。VX神经毒剂可以迅速与乙酰胆碱酯酶结合,从而导致______积累。
    (3)已知丁酰胆碱酯酶也可以与VX神经毒剂结合,并且对人体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可以作为VX神经毒剂的解药。丁酰胆碱酯酶在人体内的含量非常低,但是可以通过______(填生物技术名称)大量生产。
  • 1. 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创设特定的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体液调节”一节中,某教师采取的情境教学的教学片段如下。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演讲,从困扰学生的真实烦恼“青春痘”入手,演讲同学介绍了“青春痘”的引发原因和预防、治疗的方法,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
    (二)主要激素的生理功能
    1.胰 岛 素 呈现资料:
    早在1886年,为了研究胰脏的消化作用,科学家将狗的胰脏切除,结果狗的尿量大增。同时发现,切除胰脏后,狗排出的尿招引了许多蚂蚁。
    分析狗尿,发现切除胰脏的狗的尿液中含糖很多。另外两位科学家将狗胰液管结扎,待胰脏萎缩,只剩胰岛保持正常时,将萎缩的胰脏取出,用等渗盐水制成滤液,将滤液注射给另一只切除胰脏而患病的狗,结果切除胰脏的狗血糖下降,不再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
    分析问题:
    胰岛素在哪里产生?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方法是什么?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得出结论……
    2.甲状腺激素呈现资料:
    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狗出现行动迟缓、精神萎靡、身体发育停滞等症状。
    若给此狗移植甲状腺,则上述症状消失。用含甲状腺激素抑制剂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在长时间内都不发育成青蛙而变成大蝌蚪。用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喂蝌蚪,蝌蚪在短时间内迅速发育成小型青蛙。
    分析问题:
    甲状腺激素产生于哪个部位?研究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方法是什么?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得出结论……
    3.生长激素呈现资料:
    多媒体投影两幅照片:一幅是身高1.23m乐观迎高考的高中生的照片;另一幅是因患“脑垂体瘤”而导致“ 巨人症”、身高2m的巨人的照片。提出问题:他们的生长速度为何与常人不一样?引发“侏儒症”“巨人症”的
    原因是什么?切除垂体后,幼年狗生长立刻停滞,如果每天注射生长激素,狗又开始逐渐生长。分析问题:
    产生生长激素的内分泌腺是什么?研究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的方法是什么? 得出结论……
    最后,总结对比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生理功能。
    (三)课外探究
    课后组织学生选做“用动物激素来饲喂小动物”的课题研究,并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问题:
    (1)具体分析资料中教师创设的情境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情境创设的一般要求。
  • 2. 材料:
    某教师在做“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的教学设计时,通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分析,认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学生不易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据此,该教师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通过分析图表总结生长素发挥作用时的特点,提高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合作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学习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后,学生能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但对于生长素作用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大多数学生认为生长素的作用就是促进生长。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观念,并加深学生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该教师决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证明生长素不仅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由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实验过程较长,想要在一节课内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较大的难度。所以,该教师决定带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实验,并制成录像,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相关问题,提高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拟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播放探究视频并展示课前实验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让学生绘制柳树的茎切段在不同浓度生长素下的生根数量柱状图,判断图中不同生长素浓度对茎生根的影响。通过同样的实验方法,画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茎、芽的生长的影响曲线。结合三幅图,总结生长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以及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与其浓度的关系,得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解释身边的现象。
    最后设置如下的思考问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1)选取的插条有何要求?为什么?
    (2)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各是什么?如何控制?
    (3)曲线呈现下降趋势是否代表抑制?如何判断是促进还是抑制?
    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
    (2)分析该教学设计的优点。
  • 1.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内容如下:
    促胰液素的发现 1.囿于定论的沃泰默
    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在19 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法国学者沃泰默( Wertherimer)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2.另辟蹊径的斯他林和贝利斯
    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和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却大胆地作出另一种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1902年,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 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明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
    3.巴甫洛夫的感慨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他的学生们在消化腺的神经调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也曾认为小肠中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发现与他们的结论大相径庭,于是他们做了重复实验,结果却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一模一样。巴甫洛夫对学生深表遗憾地说:“自然,人家是对的。很明显,我们失去了一个发现真理的机会!”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机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5个教学环节: 引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
    探究:根据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构迷思概念; 解释:学生阐述对概念的认知,并尝试解决最初的问题;
    迁移:学生运用新、旧知识和概念解决新问题;
    评价:教师通过实践练习评价学生概念及应用能力的掌握。
    要求:
    (1)按照“5E教学模式”设计针对“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环节。
    (2)设计“探究”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