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3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什么?本站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为大家解答。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A摩擦力

    B重力

    C弹力

    D浮力

  • 2. 如图,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三个带电小球a、b和c分别位于边长为l的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b带正电,电荷量均为q,c带负电;整个系统置于方向水平的匀强电场中。已知静电力常量为k,若三个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匀强电场场强的大小为()。

    A

    B

    C

    D

  • 3. 如图5所示,某种带电粒子由静止开始经电压为U1的电场加速后,射入水平放置、电势差为U2的导体板间的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沿平行于两板的方向,从两板正中间射入,穿过两板后又垂直磁场方向射入边界线竖直的匀强磁场中,则粒子射入磁场和射出磁场的M、N两点间的距离d随U1和U2的变化情况为(不计重力,不考虑边缘效应)()。

    Ad随U1、U2变化

    Bd与U1无关,d随U2变化

    Cd随U1变化,d与U2无关

    Dd与U1无关,d与U2无关

  • 4. 如图,质量分别为mA、mB的A、B两小球带有同种电荷,电荷量分别为qA、qB,用绝缘细线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上。平衡时,两小球恰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细线与竖直方向间夹角分别为α与β(α〉β)。现突然让两小球失去各自所带电荷,接着开始摆动,摆动过程中最大速度分别为vA、vB,最大动能分别为EKA、EKB。则()。

    AmA一定小于mB

    BqA一定大于qB

    CvA一定小于vB

    DEKA一定小于EKB

  • 5. 两颗质量不同的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的轨道半径相同,且其质量比为m1:m2=1:2,则下列关于两卫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相同

    B两卫星的线速度之比相同

    C两卫星的动能之比为1:2

    D两卫星的周期之比为2:1

  • 1. 案例:下面是一道有关压强的题目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
    (2)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3)针对该同学的解答,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他解决问题。
  • 2. 以学生学习“电流”概念为例,简述前概念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张老师在讲授“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如下:
    张老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电路的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知道了如何使用电流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张老师:请看图7所示的电路图,想知道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就要测出A、B、C三点的电流大小。


    学生A:为什么要测量A、B、C三个点呢?
    张老师:这是随机取的三个点,现在请同学们依据图8的电路图使用电流表分别开始测量,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中。


    张老师:大家测完了吧?请一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他的数据。
    学生B:老师,我测得的三个点的电流值相等。
    张老师:很好,由此我们得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A=IB=IC。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片段、教学活动等)。
  • 2. 案例:
    下面是教师在“温度计”一课中,向学生讲解温度时的教学片段。
    师:谁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多少?
    生:5度。
    师:好。不同温度的时候,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温度不同时,冷热不同。
    师:对的,温度就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大家要注意符号“℃”的正确写法跟读法。大家还能说出一些具体的温度吗?
    生: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师:还有吗?水的凝固点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水的凝固点是0℃,表示水在温度为0℃时会凝固变成冰。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片段等)。
  • 1.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9为某初中物理教科书“滑动变阻器”一节的“想想做做”。


    任务:
    (1)说明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图片,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 2.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内容标准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的部分内容如下:
    物体的沉浮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根据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的不同.物体的浮沉存在三种情况。你能画出图10.3—1中物体所处三种状况下的受力示意图吗?
    通过分析可知,物体的浮沉条件如下:
    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受力平衡,可以悬浮在液体内。
    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由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跟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因此,物体的浮沉情况也可以用物体的密度跟液体密度的大小来描述。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上浮;如果它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内;如果它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下沉。人们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用盐水选种时,把漂浮的种子清除掉,保留下沉的饱满种子。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任务:
    (1)举例说明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或生活中的应用。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的沉浮条件”的完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