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09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已经整理好,还不知道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什么的朋友赶紧看过来。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 3. 某教师上作文课时,进了教室却一直不说话,反而用夸张的嘴型和肢体动作,好像在和学生说着什么。学生们一头雾水,一边听老师说话,一边着急地猜测老师在表达着什么,三分钟后,教师说:“请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不会说话’。”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

    A新奇的游戏

    B形象的语文

    C真实的事物

    D模拟的行为

  • 4. 在举行演讲比赛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演讲辞作为参考。下列不适合的是()。

    A孙中山《中国决不会沦亡》

    B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C钱钟书《谈中国诗》

    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5. 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故都”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北平。
    师:我们说到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更多的会说到它是一个“古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那么,大家来体会一下郁达夫在题目中所写的“故都”与“古都”有何区别?
    生:两个字都有时间久远的味道,“古”字只是一般的时间久远,“古都”表现出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故”字不仅表现出时间的久远,还表现出曾经在这里住过,有过亲身的体验,自己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故”字有怀念的味道。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抓住“故都”这个切入点,整篇文章的基调就被抓住了,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B文章标题为“故都的秋”,这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偏好用法,无需做过多的探讨

    C运用换词法,对比“故都”与“古都”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

    D这种问题式导入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 1.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⑦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 2.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
    (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材料: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日:“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
    (1)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
    (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
  • 3. 请对这篇作文进行简要评析。
  • 1.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浣溪沙(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 2.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 3.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