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助听器验配师每日一练《二级》3月06日

考试总分:15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60分钟

已答人数:27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2022年助听器验配师每日一练《二级》3月06日专为备考2022年二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在编制助听器验配师培训计划时,要在培训前()分发培训通知,提醒学员培训时间地点等具体事宜。

    A5天

    B1个星期

    C2个星期

    D1个月

    E2个月

  • 2. FONIX-7000助听器分析仪在按照ANSI程序测试时,必须按照ANSI要求对助听器进行设置,下列关于ANSI程序测试设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助听器设置在最窄频响范围

    B将自动增益控制(AGC)设置在能得到最大压缩的位置,或按照出厂规定的位置

    C如果适用,将助听器置于“测试模式”

    D将助听器和耦合腔连接好后,将其放在隔声箱参考测试位置

    E将助听器的控制(除压缩控制外)设置在能得到最大声输出和声增益的位置

  • 3. 在韵母识别的4个分组中,()是汉语言的特点之一,也是听觉识别的难点之一,应作为韵母识别评估中最后的选择材料。

    A同一结构、不同开口

    B不同结构、相同开口

    C相同结构、相同开口

    D不同结构、不同开口

    E前鼻音与后鼻音

  • 4. 听力障碍者若能在没有视觉线索的情况下,流利地复述或通过听话识图的方式找出(),则说明听力补偿或重建设备能帮助该听障者识别该频段的语音。

    A其中的任何一个音(3次中1次正确)

    B其中的任何一个音,2次都正确

    C其中的任何一个音(3次中2次正确)

    D其中的任何两个音(5次中2次正确)

    E其中的任何两个音(5次中3次正确)

  • 5. 在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时,一般先给()的刺激声,记录并分析反应波波形,如果可以引出清晰的波I、波Ⅲ、波V,则降低刺激强度,降低的幅度为10~20dB,接近阈值时降低的幅度为5dB直至找到反应阈值。

    A50dBnHL

    B60dBnHL

    C70dBnHL

    D80dBnHL

    E90dBnHL

  • 1. 40Hz听性稳态反应(40HzAERP)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列选项中,关于不足之处叙述正确的是()。

    A婴幼儿睡眠状态下,40HzAERP表现稳定

    B客观测听的应用对象绝大多数是成人

    C成人清醒状态下的客观测听,40HzAERP是不错的选择

    D大部分人在睡眠状态下40HzAERP的反应波振幅降低

    E多频稳态电位已取代了过去40HzAERP在婴幼儿人群中的应用

  • 2. 在助听器选配中期的实习带教项目中,助听器类型选择项目实习带教任务包括()。

    A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外形、功能、功率等)

    B助听器各参数调节的适应对象

    C不同听力损失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如定制式助听器、小功率、大功率、超大功率耳背机助听器等)

    D不同年龄段听障者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儿童、成人、老年人等)

    E不同心理需求的听障者所适合的助听器类型(如追求美观,或经济实惠,或尝试新技术,或功能多样且稳定等)

  • 3. 在助听器选配实习指导实践中,关于听障人士分析能力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有()。

    A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通过系统观察、交谈、了解听障人士的一般情况和改善需求,并通过咨询和听力检测,收集与助听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B要求学员在分析整理资料时,找出现有的和潜在的听障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

    C了解听障人士和家属的期望,引导其走向合理的预期水平

    D听障人士的心理是矛盾和复杂的,在验配师面对听障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不知如何应对时,教师要帮助其准确分析和掌握听障者最根本的心理需求

    E教师要教会验配师有针对性地排除听障者的顾虑,挖掘其真实的需求,灵活巧妙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使其心服口服并满意而归

  • 4. 在助听器选配实习成绩评定中,优秀成绩标准为()。

    A完全能正确地选用测试工具、设备、材料等的种类

    B≥90%的操作步骤符合操作规程及专业标准

    C能灵活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训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D操作或测试的结果正确率≥90%

    E完全能遵守劳动纪律和实训现场的有关安全操作规定

  • 5. 以直观演示的教学形式为主的助听器选配实习带教的教学形式,包括()。

    A演示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实验法

    E读书指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