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5月27日

2023-05-27 11:20:51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5月2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 案:错

解 析:(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来讲,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②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 案:错

解 析:该命题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2)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只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单选题

1、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是()。

  • A:所有制
  • B:执政党
  • C:经济体制
  • D:分配制度

答 案:A

2、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是因为()。

  • A:改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 B: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 C:改革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
  • D:改革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答 案:C

解 析: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决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答 案:(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体现在:①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指坚持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一切事务。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B.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务;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明确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维护世界和平。争取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世界和平,主要体现在: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具体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
B.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①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不仅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必然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③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此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独立自主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而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二者统一。

2、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 案:(1)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与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简答题

1、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 案:(1)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同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A.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B.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与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2、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 案: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为:(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