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1月10日

2023-01-10 10:57:16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1月10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阶级。

答 案:错

解 析: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如下:(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 案:对

解 析:(1)坚持三者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之中。(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单选题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 案:C

解 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性质。

2、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

  • A: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
  • B: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
  • C:矛盾是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答 案:D

解 析: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根据第一方面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根据第二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试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在个人成长中必须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

答 案: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个人成长的过程也体现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这一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就是个人成长中的质变。但这一质变的发生是以量变的积累为基础的,需要个人长期学习、反复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苦干。

2、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 案:(1)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与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简答题

1、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答 案:(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有:①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等多方面的内容。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思想。③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武装斗争指出了正确方向,也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 案:(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
B.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
B.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