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每日一练试题06月26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单选题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兼排比
- B:比喻兼拟人
- C:比喻兼夸张
- D:比喻兼用典
答 案:B
解 析:题干语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意为“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远处群山像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将远处群山比作女子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采用了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各种情景描述表达情感。
2、下列各个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B:当其欣于所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D:臣窃为大王不取也。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答 案:C
解 析:A项,第一个因:依据、借乘;第二个因:通过、凭借。B项,第一个所:特殊指示代词,后接动词形成名词短语,构成所字结构,译为“……的事物”;第二个所,名词,处所。C项,两个“以”都表原因,译为“因为”。D项,第一个为:动词,以为,认为;第二个为:介词,替。
主观题
1、作者认为“心手不相应”的原因是什么?“故凡有见于中……岂独竹乎?”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案:(1)“心手不相应”译为: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其原因是缺乏不断的学习实践,不能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2)“故凡有见于中……岂独竹乎?”译为: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其作用是将此番道理由“画竹”推而广之。
2、黄省三通过这些控诉性语句,表达了什么样的鲜明感情?
答 案:黄省三通过这些控诉性语句,表达了对五年来一直残忍压榨他的潘、李二人的愤恨不平,是对这两个冷酷的吸血鬼的谴责与揭露。
解 析:【答案】黄省三通过这些控诉性语句,表达了对五年来一直狠狠压榨、苦苦使唤他的潘、李二人的愤恨不平,是对这两个冷酷的吸血鬼的谴责与揭露。
填空题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
答 案:非常羡慕
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作题
1、《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
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祸在其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居安思危,在顺境中发现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即中心论点,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经典事例】
1.狡兔三窟。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反例)“曲突徙薪”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
4.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由于有较好的预警措施和防震设施,因地震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
【名人名言】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佚名
5.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谚语
简答题
1、文章按什么顺序对雷雨前的情景进行了描写?
答 案:时间顺序。
2、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听他们谈了许多,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些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1)概括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阅读这段文字后,你认为作者忧郁的原因是什么?
(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所提到的两类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 案:(1)希望湘西人民精神觉醒,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舟的精神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2)故乡人民过着与世隔绝、麻木不仁的日子,他们对历史毫无担负,只把狂热和热情释放在娱乐上。他们这种活法近乎延存自然生命。(3)前者是与自然妥协的人,后者是与自然毫不妥协的人。他们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对历史没有责任感、使命感,不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后者是对自然不妥协,想方设法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历史有使命感。前者指的是乡民,后者指的是革命者,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靠的是这些革命者。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