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7日

2024-03-27 11:57:05 来源:吉格考试网

课程 题库
分享到空间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微信

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每日一练试题03月27日,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点和做题经验,进而提升做题速度。通过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的积累,助力我们更容易取得最后的成功。

判断题

1、是否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分歧之一。

答 案:错

解 析:(1)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分歧之一。(2)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却片面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英雄创造历史。(3)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样一个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答 案:错

解 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①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单选题

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 B:人口数量
  • C:生产方式
  • D:人口素质

答 案:C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国之本是()。

  • A:坚持改革开放
  • B:实现共同富裕
  •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 案:D

多选题

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2、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论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答 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而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形成大小军阀并存和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统治势力,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②国民革命时期在革命运动高涨区域的工农群众深受革命影响,保留了好的群众基础。
③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不仅引起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
没有解决,并且在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地向前发展,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发动农民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的有力支持,根据地也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是战略依托,如果没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的武装来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聚集力量,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形成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 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①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②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
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
续坚持这个精髓,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
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备考交流
2024成考内部交流群
群号:665429327
扫一扫或点击二维码入群
猜你喜欢
换一换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